|
拉到最后,看原文链接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图片
释文:“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图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图片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图片
02
王珣《伯远帖》卷
东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66)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行书书法作品,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
《伯远帖》内容是一封信: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风,信堪並美!幾余清赏,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钤“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缘”三玺。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钤“乾”、“隆”二玺。
图片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笔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诸玺。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
王珣本人有书名,此帖风神俊朗,潇洒流利,在王氏家族书风的基础上自具面目,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1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从香港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03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67)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历朝临本、摹本无数,而真迹的去向至今未知。唐代临摹墨迹存世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一般认为冯承素摹本更为接近原作。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后世鉴藏家依此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御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各家著录,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
04
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
唐 辽宁省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68)
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传承有序,虽无款,但通常被认为此贴是欧阳询晚年真迹。元书法家郭天锡在题跋中将此贴认定为“世之欧行第一书也”。赵孟頫在题跋中写道“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
楷书端肃险劲,法度森严,世称“欧体”,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此帖则是弥足珍贵的欧氏书法墨迹之一,从中可以窥见欧阳询行书的面貌。
05
国诠楷书《善见律》卷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69)
赵孟頫早年小楷精绝,此卷皇家珍品,整体工整,笔法精严,是不可多得的小楷范本。
国诠,初唐经生,生平不详。此卷为其贞观廿二年(648年)十二月十日手抄小乘佛教律部重要经典《善见律》。字作典型的唐代“经生体”,结构谨严优美,笔画挺拔腴润,使转灵活生动。全文二百六十余行,四千四百多字,一笔不苟,整齐匀净,表现了书者虔诚的心境与深湛的功力,实为唐人小楷上乘之作。
今日所见唐人写经主要为百年前敦煌藏经洞发现,多出民间写手,且断烂残破。此卷则为千年传世之本,首尾俱全。卷末题名中有“赵模监”、“阎立本总监”字样,赵氏为宫廷“搨书人”,曾摹《兰亭序》;阎氏后官至右相,曾绘《步辇图》。研究者据此认定此卷是当时奉敕所作的皇家珍品。
同样难得的是此卷的传承过程。它曾入南宋内府,钤有高宗“绍兴”、理宗“缉熙殿宝”二玺;元代曾归赵孟頫、皇姊祥哥剌吉两大藏家;明代华夏、董其昌及清初王鸿绪曾藏;入清宫后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卷后赵孟頫、冯子振、赵岩、邢侗、董其昌等大家的题跋相互辉映,为之增重不少。
06
怀素 草书《苦笋帖》卷
唐 上海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70)
图片
怀素擅狂草,唐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与张旭齐名。
《苦筍帖》为怀素代表作,草书二行,释文为:“苦筍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十四字书法俊秀,墨彩如新,草、行间出,蕴真于草,笔法精妙,用笔圆转灵动,藏正于奇,笔势左揖右让,疏密有致。兴到笔运,如骤雨旋风,圆转飞动,虽变化而法度具备;书风丰腴遒美,含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天趣。
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是帖经宋宣和、绍兴内府递藏,为传世稀有的怀素手迹。
07
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71)
《张好好诗》卷是杜牧该诗作名篇的稿本,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
《张好好诗》卷鉴藏印有“弘文之印”、“宣龢”、“政和”(连珠)、“宣和”、“政龢”、“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项子京家珍藏”、“张则之”、“蕉林居士”、“宋荦审定”、“张伯驹珍藏印”等,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览及清内府鉴藏印11方,朱文)等张伯驹鉴藏印。
《张好好诗》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御府的诸玺印,保存着北宋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08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唐 辽宁省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72)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后裔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内府,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王氏宝章集•叙》以纪其事。
王方庆所献原迹无传,现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法书摹本十通。因署有“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不易获致,唐摹本日渐稀少。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
09
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卷
五代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73)
《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书写的古代一种健身,文体近似口诀。
释文:“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下一草押)。”
后纸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清张孝思题记及无名氏行书释文5行。卷前右下角有明项元汴“摩”字编号。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紹興”、“內府書印”,明杨士奇、陈淳、项元汴,清张孝思、陈定、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入贾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经“江阴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编》),《清河书画舫》又称“郡人王氏所藏”,明代为项元汴所有,至清代乾隆时进入内府。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此幅小行草书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的作品,笔法劲逸,转侧多变。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书字的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此书是杨凝式行草书传世作品的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
10
林逋《自书诗》卷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74)
林逋与苏轼难得的珠联璧合作品,硬被乾隆生生插一脚……人称“梅妻鹤子”的高冷先生林逋,常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据说他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因此传世作品极少。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诗后有苏轼书七言诗《书和靖林处士诗后》,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五题御制诗题记二则(其中一则由董诰奉敕而书),又有明王世贞、王世懋,清王鸿绪三家题跋。另钤有“濟陽文府”,清王鸿绪、清内府等鉴藏印。
11
蔡襄《自书诗》卷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75)
“宋四家”之一蔡襄,以楷书擅长,“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自书诗》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卷尾有宋代蔡伸、杨时、张正民、蒋璨、无名氏、向水,元代张雨、张枢,明代陈朴、匡山凷翁、胡粹中、清代王文治及近代朱文均等十三家题跋。本幅第三首诗题下有小字批语“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据杨时题跋称,乃欧阳修所书。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悅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印”以及梁清标、清嘉庆内府诸印。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12
文彦博行书《三帖卷》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76)
图片
文彦博作品较少,而关于此《三帖卷》(或被称为《三札卷》)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也是少之又少,就连其官方收藏单位故宫也未在官网列出这份收藏。内容为葬礼、浚河等事。是文彦博晚年之作。笔势清劲,风格英爽,“振笔挥洒无意求工者。而一种浑朴之气溢于褚墨间“。后有宋贾似道,明黄琳等鉴赏印。宋米友仁、向水,清永理题跋。
13
北宋 《韩琦楷书信札》卷
北宋 贵州省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77)
图片图片
札卷为《信宿帖》与《旬日帖》联装,此帖被补称为“千古二帖”。两帖之后有元、清两朝共十三段跋语。上钤数位题跋者印信及清乾隆、嘉庆、宣统三位帝王鉴赏印。前帖《信宿帖》曾与其后的蔡景行跋一同入选《三希堂法帖》。
前帖又称《信宿帖》为韩琦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感谢欧阳修为自己在家乡相州的宅子撰《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之事,此帖全文十五行,150多个字,正楷书写,除个别字残损外,大多清晰可见。
后帖又称《旬日帖》,字迹漫溃不清,多不可辨。但就所见仅存几字与前帖比照,字体端谨精密乃为一人所书。清代著名鉴定家高十奇在此札的跋中也认为后帖“虽纸黑漫演,字法实出一手”。
据清代学者王鸿绪在此机后跋中所记,清康熙时,此帖就已无法识读,仅残存一句“口公旬目前得手书,虽云近苦多病,勉强亲笔,草隶道劲,虽少年所不能及”。首字虽残,王鸿绪依稀辨认出右半的“十”字,他暗测为“杜”字。故推测比书是韩琦写给杜衍的。
作为一件关系两位名人、一篇传世名作的北宋墨迹纸本,相关研究甚少。目前所见的文章,大都是对此札的基本介绍,及对韩琦书法的赏析。惜乎对此札的题跋者,流传收藏经历缺多考证研究。
14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北宋 上海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78)
在书法领域,王安石虽不能与宋四家齐名,但时代性决定了这些作品取法于唐又别于唐的艺术造诣。《楞严经旨要》不循法度,行间紧密少有空白,但并无缭乱之感,看似漫不经心,却有闲适之韵,是王安石存世最佳作品。
此卷摘录《楞严经》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一节,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无缭乱之感。
其用笔似不经意,却有闲和萧散之韵。卷后自署“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经卷文字。
15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79)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黄庭坚草书节奏变化强烈,历来备受推崇。故宫博物院收藏《诸上座》卷无疑是黄庭坚众多作品中的最优者。这是作者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即便只看官方扫描图,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情绪感也是跃然纸上。
此书师法怀素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16
米芾《苕溪诗帖》卷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80)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化书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鑒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鉴藏印记,有:“睿思殿印”、“绍兴”、“白几印章”、“鲜于”、“陆友”、“囗氏囗寿珍玩”、“西楚王孙”、“士奇之印”、“杨氏家藏”、“全卿珍赏”、“全卿”(半印)、“武林钱子章玉鉴赏图书”及项元汴、梁清标、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又项氏“独”字编号。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梁清标等藏家处,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17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北宋 辽宁省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81)
宋徽宗赵佶的草书代表作。这卷狂草千字文,其法出自怀素狂草一派,全长数丈,一气呵成,毫无倦笔,颇为壮观。
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在《庚子销夏录》中指出:“徽宗千文,书法怀素。”当代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云:“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卷后落款的宣和壬寅年,正值赵佶年届四十。此作为其盛年书写的成熟之作。
第三批
18
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
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81)
此碑立于延熹八年(165年),隶书,典雅壮伟。“在汉人八分最为险劲,已开魏碑之先河”(清汪喜孙语)。汉碑极少留书者姓名,此碑文末有“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名款。碑文记述历朝帝王封禅祭天地的祀典和当朝弘农太守袁逢主持重修华岳庙碑的经过。
原碑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著录。据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和明郭宗昌《金石史》中记载推测,宋末元初碑已毁。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一是长垣本,以明代长垣王文荪藏得名。二是华阴本,明时为华阴东肇商兄弟和郭宗昌收藏,也称关中本。三是四明本,明时宁波丰熙万卷楼与范钦天一阁所藏,宁波古称四明。四是顺德本,因清季顺德李文田获存而得名。
华阴本浓墨精拓。原碑的第一行至十七行损泐一百余字,较长垣、顺德本拓得晚,约在宋、元之间。附页存郭宗昌、王铎、翁方纲、阮元等题跋、观款230余条。其中王弘撰跋云:“倡明漢隸當與昌黎文起八代同功”;朱筠跋专从六书理论考究碑文字形结构,以证篆、隶、楷之递变;朱锡庚跋详叙《华山碑》诸拓本流传递藏经过,均有较高学术价值。
19
《曹全碑》拓本
明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182)
《曹全碑》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康有为认为此碑“以风神逸宕胜”,是汉隶中“秀韵”一路代表。
碑主曹全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能,他的孝行在家乡更是有口皆碑。先后担任过郡右职上计掾史、凉州治中别驾,在建宁二年(169)举孝廉,拜西域戊部司马。当时正逢疏勒国发生政变,对大汉王朝也不再称臣进贡。
曹全奉旨征讨,最终将和德王“面缚归死”,将诸部落贡纳的二百万钱全部登记造册纳入官府。之后又被举为孝廉,官拜酒泉福禄长。后来张角起义时,战乱不堪,曹全出任郃阳令,他收拾残局,安抚百姓,将属地管理得很出色。前来投奔者云集郃阳,在他治下的“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其后又在遭水灾之后,“兴造城郭”,还帮助一些有学识之人获得官爵。难能可贵的是曹全所作所为,“费不民出,役不干时”。曹全在郃阳的门生故吏因共同出资,为其“刊石纪功”。碑石质坚润,刻刊精良,为汉碑中保存最为完好者。国宝级文物。
20
唐写本 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83)
《刊谬补缺切韵》,5卷,唐吴彩鸾写本,韵书,唐王仁煦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凡24页,首页单面书,余皆两面书,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页“耕”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
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装”及“裱褙匠曹观”字样。
隋仁寿元年(601年),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切韵》一书,凡5卷,共收12100余字。王仁煦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辨析,增收约6000余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另外5家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梗概和关系等。
此书原为散页,宋宣和年间裱成手卷,后有所改异:以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第二页接续首页尾,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各页再依次以右纸边向左相错1cm粘裱,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外形似卷轴,但长度大大缩短,既便于翻检,又保护了书页,可视为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
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7玺存4,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1947年,故宫博物院将此本影印出版,签题《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两种传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故宫所藏明项元汴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
原文链接:
这些国宝书法,中国人应该知道!
https://mp.weixin.qq.com/s/AkBJ2ghedPAmrLcxOrBH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