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
撰自 未曾/类目 宗教玄学类, 影像, 民国, 艺术类 /2020年09月07日
此《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为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著。全套共三集,包含:普陀山(观音)、祠堂、宝塔,作者考察从北至南,行程遍及十几个省。每集包含大量精美照片和建筑测绘草图。此系列德文本依次出版于 1911、1914、1931 年。
恩斯特·柏石曼于 1891 年至 1896 年在柏林夏洛滕堡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学。毕业后,他参加政府公职人员预备期服务,此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建筑管理部门任政府建筑工程师。1902 年至 1904 年,他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访问了天津、北京和青岛等地。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尤其是中国的传统筑引起了柏石曼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系统考察中国古建筑的设想。回国之后,在向德意志帝国议会提交的备忘录中,他介绍了中国建筑及其文化背景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全面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考察计划。他强调这一专题考察对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为此,他从政府申请到一笔专项研究资金。
1906 年到 1909 年,柏石曼以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的身份,从北京出发,游历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在历时四年的考察中,他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中国传统建筑和景观的照片。他还根据考察所获得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论述中国建筑的系列专著。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柏石曼到军中服役,退役之后,又继续投入学术研究活动。(介绍参考)
第一集:P'u t'o shan, die heilige Insel der Kuan yin, der Göttin der Barmherzigkeit(普陀山:观音)
这是柏石曼回到德国之后所整理出版的第一部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著。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包括这个岛屿的位置和面积,岛上佛教寺院的宗教意义和历史;岛上三座最著名的寺庙——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即慧济寺);普陀山上各寺院中的宗教生活;岛上众多坟墓和墓地的碑刻和石刻,以及当地中国人在清明和冬至扫墓的习俗。在作为该书结尾的第七部分里,作者简短地总结了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而成为佛教信徒们理想归宿的宗教含义,将它的寺院建筑跟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建筑奇迹,如埃及的金字塔等,作了一番比较,并且充分肯定了它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而具有的重大价值。由于历史的变迁,此书已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柏石曼的这部论著里面共有 112 张涉及普陀山的照片,其中 4 张是柏石曼绘制的寺院建筑平面图,关于普济寺的 8 张,关于法雨寺的 59 张,关于佛顶山和佛顶寺的 15 张,其余的 23 张。此书出版于 1911 年(介绍参考)
第二集:Gedächtnistempel : Tze-tang(祠堂)
作者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建筑,包括黄帝祠、张良庙、武侯祠、关帝庙、李杜祠、二曾祠、二王庙、孔庙等。收录 248 幅精美照片和测绘草图、大量文字描述和阐释。此书出版于 1914 年。(介绍参考)
第三集:Pagoden: Pao Ta
此为考察中国宝塔建筑专著,包含 524 幅插图,其中绝大部分为实物照片(部分为整页照片),少部分为建筑示意图。此书出版于 1931 年。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建筑师、旅行家、摄影师,柏林工业技术大学中国古建筑学教授。1902 年,柏石曼被德国政府派往中国,担任了海外殖民地一位主管建筑事务的官员。
刊印信息
德文版
依次出版于:1911 年、1914 年、1931 年
责任人信息
德国 Ernst Boerschmann 著
开本形式
三册。开本约:31x23 厘米
收藏来源
此为普林斯顿神学院图书馆藏本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或反馈此页 内容
文件夹
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
文件格式
PDF 高清
原色版文件大小
Vol.01. 普陀山. 观音:298M
Vol.02. 祠堂:420M
Vol.03. 宝塔:536M
提取码: wsik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6的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