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2.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攘、杭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设。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樟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禅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5.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二.木架建筑的缺陷是: 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白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 4.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 5.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三.木构架的特色 1.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 庙宇等规模大的建筑。
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取材方便,整体性强,柱子密,适用于室内空间不大的居室杂屋等。抬梁式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减少柱子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南方庙宇厅堂多混用两种。
2.南北建筑外形的差异 北方:外观浑厚凝重 南方:外观显得轻巧 3.斗拱是中国木构建筑特有的构件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 “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 1)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2)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 3)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
四.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1.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2.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3.“第五立面”最具魅力。 五.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六.建筑与环境 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有“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择善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七.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八.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汉代以后,司空成了一个不做实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之而起的是“将作”,由他“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工”。 秦至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称“将作大匠”,唐宋则称“将作监”。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少监”。 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 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 其中历史上著名的工官有: 1)宇文恺·隋(成就:隋都大兴城、1:100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观风行殿”) 2)李诫·宋(成就:《营造法式》) 3)蒯(kuǎi)祥·明(成就: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负责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的工程) 4)徐皋·明(成就:参加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 5)样式雷·清: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负责过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的修建。 九.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样式的示意图
来源: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绪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