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壁画可分为宗教壁画(寺院壁画、石窟壁画);殿堂壁画(宫廷壁画、宅院壁画);墓室壁画。寺院壁画的构图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如:西藏佛寺中的曼陀罗,壁画是一种圆中套方、方中又寓圆的构图,表现的是自然界万物生死轮回的法则,即人类无法超越,只能在意识中体验到的意义──灵魂解脱,这就是曼陀罗式壁画中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元代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平列式构图),和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都属同一类型的构图形式。
[size=0.8125]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中的《西方净土变》
在奴隶社会,工匠制作的壁画已成为宫室殿堂的重要装饰,春秋时代的墨翟就谈到殷商时的“宫墙文画”,周代祭祀与会见诸侯的明堂绘有大型壁画,曾引起孔丘赞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记载了《汉武帝麒麟阁功臣图》。早期的殿堂壁画多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宣教作用。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墓坑上加上特殊的装饰,以表达对死者的崇敬。先秦时的墓室壁画主要是摹拟贵族居住地方的豪华装饰。墓室壁画是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汉代壁画形式。汉代的墓室壁画(包括画像砖)基本上有绘制和石刻两种形式。魏晋时战乱频仍,政局动荡不安,不少中原人口迁向东北及西北,故至今发现的墓室壁画多在这些地区。南北朝时期的部分皇室贵族坟墓出现了巨幅的墓道壁画,及至隋唐时期,墓室壁画以人物画为主,由于厚葬之风盛行,壁画亦展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题材。宋辽金元时期,政局动荡,薄葬之风盛行,而绘画壁画者多由民间画工承担,故在艺术及规模上不及隋唐,而辽、金、元的墓室壁画,不少反映了具民族色彩的生活风貌,及至明清,墓室壁画已逐渐衰落。